把这些问题与那些基本无法解决的问题区分开来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一旦农民工失业情况突出,都需要社保救济,国家财力如果不足以支撑,可能会出现较大的问题。购房补助按荣昌县城入户购房1万元/人、城镇规划区国有土地购房7000元/人的标准一次性给予补助。
通过对农民进行指导,让农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权利、义务,知道土地规模经营给自己带来的利益和好处,同时,加大对退地农民的补偿力度,让进城农民切实体验自愿退出宅基地、承包地、林地所得到的利益与市场价值相吻合,甘心情愿按政府的指导,退出宅基地、承包地、林地。第三,农民对政府行为的信赖利益是否受到保护。应当建立协商、调解、信访、仲裁、复议、司法等多渠道的土地纠纷调处机制,特别是诉讼制度应当成为有效解决土地退出和流转纠纷、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的制动阀和灭火器。《民法通则》规定农民集体对集体土地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而《宪法》、《土地管理法》又规定集体对其所有的土地没有买卖、出租、抵押等处置权。户籍制度改革对吸引农民到城市就业、为缓解用工荒也有一定作用。
事实上2010年7月出台的《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退出与利用办法(试行)》(渝办发〔2010〕203号)与2010年9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渝办发〔2010〕269号)相比就发生了较大变化,后者补偿明显大于前者。这一政策出台后,社会各界普遍认为户籍改革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社会进步和克服城乡二元结构的良策。无论地沟油还是香精包子,或是前一段时间出现的染色馒头和毒香蕉,这背后的实质都是食品安全生产和监管的一系列环节出现了问题,所以才导致这些不安全的食品流入市场。
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都符合民意的构想却最终搁浅,原因是因职能部门间权责划分不清,找不到最合适的牵头主管部门。如此多的首次叠加足以让公众震惊。目前我国对地沟油监管涉及多个部门,很容易造成监管边界不清、监管重复和空白并存等问题。为何如此严厉的惩处法律法规,仍然很难震慑黑心厂家? 显然,相关环节监管不到位甚至失职是个突出问题。
【链接】地沟油指对从酒店、餐馆收来的潲水(泔水、残菜剩饭等)和地沟油进行加工提炼,去除臭味而流到食用油市场的成品油。随后记者致电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常纪文,他表示地沟油不属于安全生产问题,不便回复。
从最近一周态势来看,各地掀起了打击地沟油的高潮。不少专业人士和相关部门表示,目前我国对于地沟油与食用油的具体分类标准以及地沟油检测标准尚未明确,这也为监管部门判断是否存在地沟油客观上带来困难。【观点】源头终结定能彻底根除 地沟油本身固然需要高度重视,更应重视的是类似地沟油事件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比如监管不到位,法制不健全,标准缺失等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一问题无法或很难真正解决。在目前这样现实情况下,大众传媒的监督和消费者的主动维权、投诉建议对于发现食品问题,惩治黑心厂家都是至关重要。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副局长徐沪:国家应尽快出台针对地沟油炼制食用油检测标准,并对真正用地沟油生产生物柴油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只有最后形成公共安全威胁才涉及公安部门。因此,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不能对参与利用地沟油生产食用油的各个环节的犯罪进行惩处,利用地沟油生产食用油很难真正根除。参与本次打击地沟油行动的浙江省公安厅副厅长凌秋来就曾公开表示,到目前为止,我国尚缺乏地沟油检测标准,用地沟油生产食用油究竟有什么危害和有多大的危害,还很难做到精确的评估。
本周调查中,公众普遍向本报记者表示,他们最关心的是能否完全摧毁这条黑色产业链,彻底根除地沟油。地沟油成本 业内人士透露,从餐厨垃圾中提炼1吨地沟油,成本仅300元左右。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质监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公众的担忧不是没有原因,相关部门的责任推诿导致地沟油处理搁浅并非没有先例。
最好别采访我们,这不是一个部门的事。表层原因或许在于首次以公安部牵头,又是首次全环节破获,而且首次真正摸清楚了一条黑色产业链。这是本周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答覆。潲水油中含有黄曲霉素、苯并芘,这两种毒素都是致癌物,可导致胃癌、肠癌、肾癌及乳腺、卵巢、小肠等部位癌肿。【声音】 普通市民张先生:我不知道每天接触地沟油的风险有多大?现在每天吃饭都胆战心惊。这是个危险的信号:究竟有多少地沟油经过一系列地下漂白程序成为正规的食用油,最终又流向我们的餐桌呢,目前尚很难精准判断。
进入专题: 地沟油 食品安全 。即使那些卖给所谓的正规公司是否就用来合法化处理,更是无法判断。
据工人日报报道,本周,地沟油的字眼无疑是最具冲击力的标题,首当其冲占据几乎所有主流媒体和网站重要位置。【观点】不理顺机制很难真正根除 尽管利用地沟油生产食用油,人们早已经听说。
尽管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我们还是看到了希望。最后,必须建立针对食品安全的一套法律体系,解决法律与法律之间的衔接问题。
集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六大环节的一条地沟油黑色产业链浮出水面。检测标准不明确也成为众矢之的。2009年6月实施的《食品安全法》规定,最高罚金为问题食品原价10倍,2010年9月出台的法规将死刑纳入惩罚手段。因为,如果只是按照现有的食用油标准,甚至会得出地沟油符合标准的荒谬结果。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部门的态度和行动的坚决果断,媒体的舆论监督和追踪跟进等等。治理难题缘何成沉痾? 一些公众和专家质疑为什么这次特大打击地沟油行动中,最后只有公安部门出面。
权力过分集中固然是个问题,但是过分分散也容易导致互相推诿扯皮,如何避免最终形成监管真空才是关键。然而似乎从来没有这次事件引发的反响和质疑强烈。
在记者调查中,公众对地沟油相关管理环节涉及的监管部门存在互相推诿的质疑不绝于耳。国务院今年2月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
据全国粮油标准化委员会油料和油脂工作组组长、武汉工业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何东平称,几乎每个人都有可能吃过地沟油。比如,在利用地沟油生产食用油的犯罪过程中,仅仅收购地沟油原料一般不构成犯罪;对地沟油进行深加工也不一定是犯罪,因为它可以用于正当目的;把地沟油当作食用油销售才涉嫌犯罪。令人作呕的炼制过程,是地沟油毒素滋生的原因。依据现有法律法规,地沟油在生产环节属于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管理;进入餐馆则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查处,因其有吊销餐饮服务许可证权力;流通环节属工商部门管辖;餐厨垃圾回收归口市政部门。
地沟油企业和食品企业不同,属工业企业,产品不用批检。公安部门查处都颇费周折,靠我们行政机关日常监管,很难查到。
掏地沟油的人看似不起眼,实际平均掏一桶油能挣七八十元。本报记者特意致电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新闻发言人颜江瑛女士,希望获得对地沟油事件官方回应,未获明确答覆。
媒体的舆论监督和消费者的自我维权也很关键。有专家表示,这其中除了借鉴国外,通过立法严惩不法商贩之外,对有关监管部门执法不严进行严苛的问责机制很有必要。